輔導老師您好:

我是一個在平凡不過的大學生,轉眼間進到成大就讀也已經一年了,成績還算普通吧,之前因為玩得太high或是低估教授的「提醒」被當過幾科,但還不到被二一三一的程度啦,也會參加一些系上或社團活動,可能別人看我現在的生活過得還蠻OK的,要順利畢業應該還不算太難,但是,我總覺得在生活中少了些什麼,卻又說不上來到底是什麼。我還記得高三那時對大學生活有好多期待和幻想,當初也蠻高興能考上成大啊,不過念到現在好像也沒什麼成就感,甚至,偶爾一個人獨處時,還會挺感傷自己是不是在浪費生命?雖然身旁還有幾位朋友,但我實在不好意思找他們聊這種話題,還挺彆扭的耶,而且我想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和我談吧,我曾經看到BBS上有網友問過這類問題,有人直接叫發文者別想太多,還說他是吃飽撐著沒事幹才會想到這種問題,搞得自己好像是沒事找事做一樣,但我實在不想再這樣困擾下去,所以我才會鼓起勇氣寫信到學輔中心,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建議?或者,我真的是像網友說的一樣自己想太多了?

懷疑自己想太多的人  敬上

 

 

親愛的「懷疑自己想太多的人」,你好!

   

雖然您懷疑您的問題只是庸人自擾,但是您仍然鼓起勇氣寄信過來詢問,老師認為您能夠忠於自己的想法,真得很棒哦!而且,您的問題一點都不無聊,事實上這個議題非常值得來探討。

要回答您的問題之前,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些心理學理論,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Erikson認為,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隨時都在發展、變動,人的一生同時受到生理、心理和社會的交互作用影響,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面對不同的環境,必須發展新的能力以滿足適應環境的需求;而他進一步提出人格發展歷經八個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,也同時具備特定的成長危機(信任或不信任、自主或羞愧懷疑、主動或罪惡感、勤勉或自卑、自我認同或角色混淆、親密或疏離、生產或停滯、自我統整或絕望),若因應得宜,則危機將能化解,使自己更為成熟。

    大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期至青年期發展階段,面臨到Erikson發展階段中的「自我認同或角色混淆」危機,個人將會嘗試成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,重新定位自我,確立往後發展方向,藉由尋找「我是誰?」「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「我到底要什麼?」「我的生命到底有何意義?」等問題的答案,來幫助自己發展出自我認同。此外,根據人本心理學家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,人會主動尋求需求上的滿足,從最基本的生理、安全、愛與歸屬的需求,進而追求自尊與受人尊重的需求,以及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。因此,您所提出來的困擾,代表著您正踏上「尋找自我」、「發揮生命潛能」的路途,這可是相當值得慶賀的事情呢!

    看到這邊或許您會開始疑惑,人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、擁有更充實的生活?首先,要讓自己發揮自我價值,讓生命活得更為精彩,主導權絕對是在自己的手上,而且是需要用心去開展與創造才能有豐富的收穫。以下提供幾個原則給您作為參考囉!

 

一、不斷省察自己、正確瞭解自己

要開創自我美好的人生,起點就是從瞭解自我開始,而自我認識是一輩子的事,因為人不斷地在改變、在成長,要做到正確的自我瞭解,可對自我各方面進行檢視,就像是自我對話,常問自己「我的個性如何?」「有何能力?」「我的價值觀為何?」「好惡如何?」「期望有哪些?」「和別人的關係如何?」「別人眼中的我又如何?」,來增加對自己的認識。但我們每個人難免有盲點所在,因此也要邀請親朋好友參與認識自我的行列,藉由他們真誠的回饋,來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。也可以從參與活動或工作當中,發現自己的興趣、能力、喜好或限制,進而瞭解自己的發展方向。此外,學生輔導組也是個很好用的資源,藉由我們免費提供的心理測驗,幫助您收集興趣、能力、個性、態度等資訊,讓您更能掌握自己。

 

二、建立生活目標,讓生活更有計畫性與前瞻性

在瞭解自己的期望之後,也要落實在生活中才能真正達到實踐自我生命的目的,因此學習訂定生活目標是個相當重要的步驟。目標的設定遵循SMART原則,也就是目標是特定明確的(Specific)、是可測量的(Measurable)、是確實可以達成的(Achievable)、要符合自我的價值觀(Relevant)、目標達成是有時限而非遙遙無期的(Time-bound),依據自己的狀況訂定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目標,由近而遠,一程接一程完成終極目標。

 

三、不斷學習,增益其所不能

古有云:「活到老學到老」,知識的累積是持續不斷的歷程,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以外,生活環境中充滿可供學習的素材,別人的言行、經驗都是相當珍貴的資源,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善用身邊的資源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例如學生事務處各組室經常會舉辦一些演講、工作坊、電影賞析等活動,都是可以提升自我學習效果的方法。

 

四、採取正向積極態度面對環境的挑戰

一件事有時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,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。例如學校會訂定期中、期末考,有些同學只看考試的消極面,認為這是種限制是在找他們麻煩,則這種想法使他們在校生活變得不快樂、不自在,一旦考期到了就會悶悶不樂;相反地,若同學能以積極正向想法來看待考試,則會體認它是給自己一個檢視學習成果的機會,且能讓自己更清楚要如何調整學習策略,自然就會樂於接受考試的挑戰。用積極正向的想法看待事務,雖不保證一定會有好的結果,但卻能使人充滿動力與希望,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提高了。在這個憂鬱症被公認為新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關照自我的身心靈全面性健康,懂得運用正向思考的力量。

最後要提醒您的是,以上這些建議都需要身體力行才會有效,如果不去執行沒有行動,則一切都只是空談罷了。何不從現在開始,挑一個您願意先嘗試的策略,Just do it!如果您在執行上面遇到困難,也隨時歡迎來學生輔導組與心理師進行討論。祝您探索成功!

 

學輔組心理師  筆

 

 

參考書目:

黃惠惠(2002)。邁向成熟。台北:張老師文化。

曾寶瑩(2004)。圖解心理學。台北:易博士文化;城邦文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m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